close

連日陰雨霏霏的天氣....,為四獸們揭開神秘與燦爛的序幕,

四獸山位於台北市信義區,虎山、豹山、獅山、象山統稱,

雲霧間幻似虎、豹、獅、象形態,宛如四神獸般圍繞而得名,

環山步道與生態蟲鳴,使當地居民能霸氣宣稱:「整個東區都是我的後花園」

 

 

今日活動行程如下:

永春捷運站 舊永春陂舊址 廣慈博愛院舊址

福德平宅 松山奉天宮

總長2.6公里,約3小時

此次講師為   信義社大講師 謝重 老師

 

四獸山.jpg

 

 

Chapter 1. 永春陂舊址

「鍚口」為今日松山古名,其名稱源自當時平埔族人麻里折口社(Malysyakkaw),

也有譯成貓里錫口(Malotsigauan)

平埔族人口中的「鍚口」是指河流彎曲之處 ,麻里」則是肥沃田,

可想而知當時的松山人煙稀少,是平埔族人最主要的狩獵場域。

四獸山1.jpg

 

為取得灌溉水源,在四獸山麓環繞的天然凹地,

依山勢地形築堤儲水,形成目前所稱的「永春陂」,

因為溪水及灌溉河道交錯,

造成現今林口街與福德街口,街道錯縱複雜的原因。

但之後因河道阻塞,陂床淤泥,水面日漸狹隘,

陂塘景觀在日據時期消失,除了天然淤積,亦因上游開採煤礦,

礦渣泥沙受雨水沖刷流入陂內,逐漸乾涸,

國民政府遷台後新建軍營使用,至1976年永春高中遷入現址,

當時的永春陂水域 ,成為目前「永春陂濕地公園」預定地  。

 

永春陂舊址1.jpg

 

「鍚口」於日據時期改名松山,並在虎林街興建松山療養院(俗稱瘋人院),

更是五分埔遭受鄙視的一段歷史, 曾經流傳過「五分埔要吃痟,肖病院兼豬哥寮

(五分埔的人有夠倒楣,有瘋人院還有豬哥寮)的俗語。

 

戰後台灣,由虎林街開始,因大量人口移入,

鐵道宿舍帶動週邊地段經濟起步,

至今已一世紀,並於70年代開始延伸至

忠孝東路五段、六段,

形成今日東區繁華景緻,也使虎林街成為目前

台北最大的黃昏市場。

 

Chapter 2.  廣慈博愛院&福德平宅

 

廣慈博愛院.jpg

廣慈博愛院-民國58年成立的社福安置場所,共分為4部份:

1. 敬老: 收留戰後榮民為主

2. 婦女職業: 戰亂民不聊生,引發相當大的雛妓問題,政府特別設置並重新輔導

3. 育幼: 因戰爭造成許多的孤兒、受虐問題

4. 兒童復健所:  當時醫療資源不足,小兒麻痺患者眾多

使弱勢族群得以有個安身庇護的場所。

 

福德平宅.jpg

福德平宅-民國59年成立,光復後政府給予軍公教的福利相當完善,

興建福德平宅,方便集中管理,但由於是外移人口龍蛇雜處,

引起當地居民相當大的反彈,認為這些「外人」使當地水準降低。

 

當時的博愛院區建築已不復見,遺留下來的僅剩一尊台灣雕塑家楊英風老師的作品,

有別於以往威風凜凜的蔣公銅像,博愛院內的蔣公採坐姿呈現,

也許是為了展現親和力的一面。

 

福德平宅也更名為青商福德公園, 由於地上建物老舊,

土地低度利用,不符使用效益,

政府將這兩區重新整頓,進行「廣慈博愛園區整體開發計畫」,

打造多元社會福利園區,以帶動經濟發展並創造市民福祉。

 

Chapter 3. 松山奉天宮

 

松山奉天宮1.jpg

 

源起於清代時期,一唐山人士於虎山石洞內鑿一石香爐,

並以紅綾上書「玉皇上帝暨列位尊神」懸於洞上,

村民每日焚香膜拜,香火不絕。


直到日據時期,鄉人擬立廟奉祀,

因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政策,禁止供奉神明,

並將石洞佔據,闢建大型防空壕,

但日軍佔據後不久,台灣光復,

雖然石洞至今仍存在,但已被業者阻隔,無法進入。

 

松山奉天宮.jpg

奉天宮香火鼎盛,各地信眾集力維護,

經過數次翻修,神殿正上方放置信徒捐贈的金幣,

重新熔製加工而成的八卦鏡,細膩雕工完美呈現及九龍壁加持,

造就現今燦爛輝煌的外觀, 成為北部最大之天公廟。

 

松山奉天宮7.jpg

 

 

充滿教育意義的走讀著實讓大家上了一課,

戰爭帶來可怕的衝擊是我們無法想像的,

沒有先人開彊闢土,換得你我安逸的環境,

樹高萬丈不忘根,人若輝煌莫忘恩 就是這個道理。

 

這裡使人們忘了爭權奪利、忘了勾心鬥角 、忘了仇恨情怨,

金車走讀-讓我們......未完待續....

 

金車走讀-四獸山下傳奇遊記合照.jpg

 

 

 

金車文教基金會粉絲團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ingcarorg/

 

arrow
arrow

    KA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